1.“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2.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A】。
A.认知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体谅模式
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D】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法
4.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A】。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知识主义价值观
C.精英主义价值
D.主体教育
5.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B】。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6.教材包括【D】。
A.教科书
B.CAI软件
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7.一个学习材料中间的项目比两端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这支持了哪种遗忘的理论?【B】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动机说
D.抑制说
8.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C】。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9.学校的中心工作是【B】。
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B.教学工作
C.校外活动
D.教师的培养工作
10.课程目的为个体发展和幸福服务,课程内容提倡广泛,课程实施尊重,讲究方法,这是【A】课程观的观点。
A.人文主义
B.科学主义
C.知识本位
D.能力本位
11.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上称为【A】。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1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D】。
A.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B.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C.倡导建构的学习
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3.古罗马的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A】的学习过程理论。
A.“模仿、理论、练习”’
B.“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C.“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的文件是【A】。
A.课程标准
B.教学计划
C.课程
D.教材
15.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