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证 > 笔试辅导 > 每日一练 > 正文

2019幼儿教育心理学章节重难点汇总-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发表时间:2019-08-27

    只看不练往往达不到复习的效果,好学通小编为帮助大家顺利完成考试,特收集章节的课后训练习题,希望能促进大家的学习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耶克斯(Yerks)多德森(Dodson)定律(倒“U”曲线)――中等难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布克(W.F.Book)诺维尔(L.Norvell)有关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动机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有效的表扬应具备的关键特征:①表扬应针对学生的良性行为;②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何种行为值得表扬,应强调导致表扬的那种行为;③表扬应真诚,体现教师对学生成就的关心;④表扬应具有这样的意义,即如果学生投入适当的努力,则将来还有可能成功;⑤表扬应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学生努力并受到表扬,是因为他们喜欢这项任务,并想形成有关的能力。
    5)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课堂目标结构:竞争型、合作型、个体化型
    6)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a)归因方式对学习的动机的影响:①对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反应。②对成功与失败的期望。③所投入的努力。④自我概念。
    b)积极归因训练。
    第五章 知识的建构
    (一)知识及知识建构
    1.知识及其类型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种问题等。
    2.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1)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过程
    知识建构的机制:同化与顺应
    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新知识的同化。
    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和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
    同化意味着学习者练习、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同化和顺应作为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二)知识的理解
    1.知识理解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奥苏泊尔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个语言符号的意义。
    ②概念学习:指理解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理解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学习比符号学习更为复杂,但需以符号学习为前提。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其学习往往是分步的,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再提高至概念学习水平。
    ③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符合意义,实质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命题由句子来代表,组成句子的词实际上都代表相关联的概念。所以,学习命题,必先了解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①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为类属学习,即通过类属过程获得意义的学习。下位学习可相应分为两种: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②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便产生上位学习。
    ③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在直观基础上,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理解。因此,直观在并列结合学习种具有重要作用。
    2.知识理解的过程
    维特罗克对理解的生成过程的划分:
    1)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它们会影响个体的知觉和注意倾向
    2)这些内容和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的动机,使他不仅能注意外来的、意想不到的信息,而且也能主动地对感觉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
    3)经过选择性知觉得到的信息,要达到对其意义的理解,还需要和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4)在与长时记忆进行试探性联系、展开试验性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为了检验所形成的理解,学习者可能要与感觉经验相对照,也可能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经验作比较。
    5)经检验,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应该回到感觉信息,检查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的试验性联系的策略。
    6)如果意义建构成功,就实现了意义的理解。
    7)在新信息被理解后,学习者可以从多方面对获得的理解进行分析检验,看新观念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己长时记忆中的其他相关经验,是否和其他相关信息一致。
    3.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1)影响理解的客观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内容   首先,学习材料的意义性;其次,学习材料的具体程度。
    ②学习材料的形式   学习材料在表达上的直观性 直观的方式(实物、模型、言语)
    2)影响理解的主观因素
    ①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影响   知识经验背景的广泛含义。 认知结构的特征对理解与记忆的影响  第一,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钩起来的观念。第二,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第三,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
    ②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 主动理解的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