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证 > 笔试辅导 > 每日一练 > 正文

2019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章节知识点:知识的学习发表时间:2019-08-23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的类型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所谓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识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性内获得意义的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三、知识学习的信用

  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而要理解新信息的意义,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这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一、知识的直观

  (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

  (2)词与形象的配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知识的概括

  (一)知识概括的类型

  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

  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一、 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及其进程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称为经典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2.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3.动机说

  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二、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5.合理进行章节知识点

  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章节知识点(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章节知识点(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一般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章节知识点。